致远的身份瓷盘。
此前在探访三笠公园的致远遗物时,陈悦说了这样一段话:“别的军舰的遗物像是碎了的钢板,你可以说它是遗骸,像这样的炮,这样的完整的一件东西,你就感觉它像是一个战俘,是被抓到这里的,再也走不了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报道
2014年,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丹东一号”。如今,这艘沉舰被确认为北洋舰队名舰“致远”舰。
这次发现最直接的证据来源于一只被打捞上来的瓷盘,瓷盘碎片经过拼接后,复原出来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篆书“致远”两个字。
甲午史专家陈悦表示,在目前出水的大量文物中,有大量当时船员的生活用品,这将为研究当时船员的海上生活提供依据。
陈悦说,他最期待的是能否在船上发现致远的船印或者管带印章。
“一般来讲,致远的船印会有一个相对较好的质地以及一个较为坚固的外盒,因此它存在于船上的可能性非常大。”陈悦说。
“误导”
关键证据覆盖3米厚淤泥日方记载此处为超勇舰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多次前往丹东采访。
据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发现沉舰的具体位置在丹东的海洋红港区,位于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海域,即甲午中日黄海决战发生地的大鹿岛海域。
这艘战舰的发现,始于2013年10月份丹东港集团在进行新港航道开挖工程,当时在预计航道中心线偏左侧位置,发现一条钢制沉船残骸,并将其中一块残片打捞出水。随后,丹东港集团立即将这块舰体残片送到北京,请相关专家进行初步鉴定。当时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知名旅日学者萨苏都参与了鉴定工作。2014年3月16日,又有十余件打捞上来。
萨苏说,当时专家根据打捞起的舰舷钢板尺寸,初步推论,比较接近英国船厂使用的板材。同时,经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技术鉴定,各项指标都与北洋水师时代舰只特征吻合。
对于这个地点,甲午史学者、参与此次考古调查的学术专家陈悦说,丹东一号沉船地点确为甲午海战的战场海域,但根据日本的史料记载在这个坐标点沉没的是当时四艘北洋沉舰之一的超勇舰。
“所以在最初大家一度认为这艘甲午沉舰是超勇舰而不是致远舰。”陈悦说,“当时也不敢往致远上想。”
2014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启动对“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通过物理探测手段和潜水调查作业,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左右,埋深3米左右。
作为战舰的关键证据,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一门铁炮。由于覆盖3米以上的淤泥,只有零星的铁甲边缘和碎片微微突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物证
另一关键证据格林炮铭牌信息已全部破译
陈悦说,在身份瓷盘发现前,随着中国遗物出水,已经有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
“考古队员在水下曾发现一块方形的舷窗,在大鹿岛海域的四艘沉舰中,只有致远舰上有方形的舷窗,”陈悦说,最具说服力的是发现的一门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
陈悦说,虽然同样沉没在大鹿岛海域的超勇、扬威舰也装备有11毫米口径的格林机关炮,但是他们装备的格林炮样式和致远舰上的相差巨大。此次连带格林炮出水的还有完整的“铁猫”炮架,这种炮架为安装桅盘所用,大东沟附近的北洋沉舰只有致远有桅盘。陈悦说,按照传统每门格林炮上都会有铭牌记载详细的出厂信息,但是这门炮由于长时间泡在海水里,当时铭牌上已经长满海生物,暂无法辨认。“经过后续清理辨认后,这门格林炮提供了关于战舰身份的重要线索,已经能够看清生产年份和编号,证明为致远所有。”陈悦说,战后日本曾在致远舰上掠走一门格林炮,现在仍然存放于日本,具体位置在日本横须贺市的三笠公园。
期待
文物还没正式大规模提取“船印”或将重见天日
据负责“丹东一号”水下考古的周春水领队介绍,今年8月初考古工作开始以来,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种类有六十余种,数量一百多件,它们主要分为三大类,即船载武器、船体构件,以及船员生活用品。
在工作船“考古01”的储藏室,保存着大量出水文物,其中子弹及弹壳数量众多。为使文物更接近水下保存状态,它们被放置在注满海水的储藏盒中。除了机关炮子弹外,水下作业过程中,不少步兵武器的子弹也被发现。
陈悦表示,在出水的大量文物中,有大量当时船员的生活用品,这将为研究当时船员的海上生活提供依据。
除此之外,如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钱币也陆续在泥沙中被提取。周春水领队介绍,虽然今年以来出水的文物有一百余件,但是考古工作还没有正式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取阶段,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过程中从泥沙中剥离出来的,并且为了保护沉船船体结构,考古队并未对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块船体甲片进行捞取,这些需要等到将来船体打捞工作计划出台后,再着手进行。
陈悦说,他最期待的是能否在船上发现致远的船印或者管带印章。
“一般来讲,致远的船印会有一个相对较好的质地以及一个较为坚固的外盒,因此它存在于船上的可能性非常大。”陈悦说。纪念/
大多官兵遗骸或还在船内北洋后裔望建纪念碑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战斗中试图撞击敌舰,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这天也是邓世昌的45岁生日。
“当时绝大多数官兵是随船沉入海底的,他们的遗骸也应该还在船内。”陈悦说,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
据陈悦介绍,目前在考古队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遗骸。
29日,曾参与甲午海战的广乙舰管带、济远舰代管带林国祥四世孙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就此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对于具体的位置,林其浩说,可以选在大鹿岛上的“邓世昌墓”附近。
陈悦说,虽然根据包括邓世昌随从回忆、镇远舰洋员马吉芬回忆在内的各种历史档案,都能明确记载,邓世昌是军舰沉没时落水后,拒绝援救慷慨赴死的,岛上邓世昌墓也非真墓,不过在大鹿岛村民以及全国人民看来,不管墓里是不是真的“邓大人”,“邓世昌的民族精神已经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待解谜团沉船被压石头日本意在破坏中国风水?
围绕这艘沉舰,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专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陈悦说,考古队员发现沉舰上整个甲板铺满了一层石头,且石头都非常巨大。为何这些大石块会出现在沉舰的甲板上?
知名历史学者萨苏说,有可能是日本用石头压住舰体,防止沉舰被海流冲走。但陈悦更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即日本以石头镇压中国风水。陈悦说,有专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国的风水文化,把石头压在船上就是破坏掉中国的风水,同时还有压着北洋海军乃至中国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据称,日本在甲午战后吞并朝鲜的过程中,也曾将钢钎钉入朝鲜的皇宫和山峦,意在切断朝鲜“龙脉”。
萨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不过陈悦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当时有一种打捞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倾倒石方,然后凭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来。因此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捞沉舰时用的,但是后来因故打捞计划取消石方则全部倾倒在船上。
陈悦说,对于这艘甲午沉舰上的石方谜团的解开,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解读。
锅炉盖 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沉没的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