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岛
绿岛位于台湾东南方的海面上,距离台东市18浬(33.34公里)。
在很久以前,绿岛就是南岛语系原住民迁移到台湾时的「Sanasai」(或 Sanayasai)。绿岛也位于大航海时代的国际航道上,1642年起荷兰人、义大利人,法国人称绿岛为 Tabaco Miguel; ’t Eyl. Groot Tabaco; SannaSanna; I. du Grand Tabaco 等。清代称绿岛为火烧屿,19世纪初(清嘉庆年初),小琉球各姓人士前来开发,迄今已200多年。日本治台后,将火烧屿改称火烧岛。战后初期,国府仍沿用火烧岛,后来于1949年(民国38年),将火烧岛改称绿岛。英文音译 Lyudao,直译为 Green Island。
绿岛是火山喷发而成的岛,周围全为裙状隆起珊瑚礁环绕,海岸多断崖或陡坡,面积约15平方公里。气候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而潮湿;夏季常遭台风侵袭,冬季则东北季风强劲,全年强风日数约达半年,偶有焚风。绿岛位处黑潮北流通道上之涡流海域,附近又有涌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因此海洋生物丰富,成为天然渔场,自日治时起,渔业就成为绿岛居民的经济命脉。
绿岛自19世纪初汉人移入,原住民逐渐他迁,绿岛转型为汉人社会。今天的绿岛,是台东县管辖下的离岛乡,划分成南寮、中寮、公馆三村。2006年时绿岛现住人口有857户、人口数3,026人。
其他无脊椎动物如贝类的57科230种,甲壳类的21科99种,棘皮类的23科61种,以及藻类的26科230种,都堪称丰富多样。无脊椎动物具特色者有龙虾、樱花虾、椰子虾、小型迷你贝、黄金宝螺、大法螺、砗磲蛤、夜光蝾螺、水字螺、九孔螺、琢葡萄螺、裸鳃类(海牛) 、海百合(海羊齿)、梅花海参、大旋鳃虫、印度毛枪虫、黄点海扁虫等。其中椰子蟹为绿岛特产之一,过去甚为普遍。因肉质鲜美,为老饕所钟爱,如今相当少见。已依「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列为国内23种保育类动物之一,严禁捕捉。
在台湾东部海域有黑潮经过,它是北太平洋的主要海流之一,宽约100公里,海深则有700-800米深,海流的方向向北,海面流速平均为一米/秒,有些地方则高达2米/秒,海表面水温年平均达27度左右,水色成蓝黑色。
黑潮影响台湾沿海地区的气温、湿度及渔业。冬季于北部地区因受东北季风吹拂,南部受黑潮支流影响所以南北温差较大。绿岛最珍贵的生态及游憩资源。地处热带北缘,海水清澈,又有黑潮流经及涌升流存在,各项优异条件配合,使得绿岛四周海域的海洋生物,无论种类或数量皆异常丰富。
以珊瑚言,初步调查统计即有29科215种之多。专家则推估实际种数可高达300~350种。以一个面积仅16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岛,其拥有之珊瑚种数居然与世界知名的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约400种)相去不远,实为奇蹟。绿岛珊瑚种类仅繁多,覆蓋率,高且具有变化多端的形态、色彩,也有独特的珊瑚相,于多处海域构成美丽的海底景观。珊瑚群聚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型为软珊瑚优势群聚,位于绿岛灯塔与大白沙间的西边、西南边沿海,软珊瑚占全部珊瑚覆蓋面积50%以,上局部地区甚至可达75%。主要种类有伞形软珊瑚、丛羽软珊瑚、穗珊瑚等。如此生长繁茂的软珊瑚群聚,不仅全台少见,即在世上亦不多见,可列为世界级的生态景观。第二类型为石珊瑚优势群聚,分布于中寮至朝日温泉的北岸、东岸。本群聚中石珊瑚通常占总覆蓋率面积的75%以,上软珊瑚仅零星分布。构成此类群聚的石珊瑚种类繁多,但很少形成单种群集。另台湾其他海域少见之特殊种有篱枝轴孔珊瑚、圆柱珊瑚、竹珊瑚等。至于为何会有此二类于形态、组成上异甚大的珊瑚群聚,至今仍是个谜,或许与冬半年盛行强烈东北季风之迎风、背风地理位置,以及海底地形的不同有关。
绿岛位于黑潮北流的通道上,且附近有涌升流存,因此给绿岛带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珊瑚类、鱼类、虾蟹贝类等无论在种类或数量上都相当繁多,同时也充分显示出热带海域资源的特色;至于其他生物如海蛇、海龟、锤头鲨等动物亦经常在此出现。海藻为生长在海中之大型藻类,有绿藻、褐藻、红藻及蓝藻等四门的植物,目前绿岛共发现有海藻约50余种。
绿岛的四周环绕着珊瑚礁,因此除了洄游性鱼类游经本区之外,大多数鱼类属于珊瑚礁鱼类。珊瑚礁鱼类又称为热带鱼。绿岛的鱼类大多与台湾本岛所发现的鱼种相同,但因地理及生态环境上的差异,使得鱼类群聚的相似性因地而异。绿岛沿岸鱼类多为南方型,与台东、恒春半岛的鱼类相似,属于热带西太平洋区鱼种,目前已记录到的鱼种共有54科315种,其中以雀鲷科种类最多,其次为隆头鱼科、蝶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