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媒报道,韩国济州海女文化1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原始捕捞方式增进自身权益、传承海洋安全和渔业丰收的传统信仰、通过社会共同体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的济州海女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据报道,海女是不使用潜水装备,徒手潜水捕捞的女性渔民。济州海女文化申遗成功是济州100个水产协会组织和海女会的所有海女、海女研究专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全国国民各方努力的结果。
海女和学者们很久之前就要求政府为海女文化申遗,济州道政府于2011年12月成立“济州海女文化保存和继承委员会”,树立“海女文化世界化5年计划”,并于2015年向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提出申遗要求。
2013年12月,韩国文化财厅确定为海女文化申遗,于次年3月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申请,之后补充申请材料耗时2年。教科文组织评审机构去年6月对韩国提交的申请书进行了审查并上交最终报告,今年10月推荐将海女文化列入遗产名录。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第11次会议,正式将韩国济州海女文化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济州海女文化申遗成功耗时5年之久。
目前,海女老龄化严重,人数不断减少。截至去年年末,海女仅剩4377人。1970年海女人数为1.4143万人,到2010年减少64.7%,近5年减少504人。相反,加入海女队伍的“新兵”从2011年到2015年只有89人。海女中60岁以上占比高达85.7%,其中,70-79岁高龄者占42.4%,占比最大,80岁以上的也有11.7%。
报道指出,海女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因老龄和潜水事故而死亡,最主要原因则是和劳动相比收入甚微。过去,海女们常说自己通过潜水捕捞送子女读了大学,而今靠潜水捕捞难以解决温饱。
去年,海女们靠潜水捕捞获得人均收入仅为55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25万元)。每年在潜水捕捞时死亡的海女有10至12人,大部分为老龄海女。为了照顾老龄海女,部分水深较浅的海域被设定为老龄海女专用海域,但事故仍在频发。
12月14日,庆祝济州海女文化申遗成功的演出将在济州举行,届时政府将制定和宣布“海女宪章”。明年,济州道政府将确定“保存和继承海女文化的第二次5年计划”,并根据海女和道民意见指定“海女日”。济州道还将推进将海女指定为国家重要非物质文化等。其间,中央政府和济州道政府为保存海女文化每年投入巨额预算。
【延伸阅读】
海的女儿——探秘韩国神秘的海女生活
海女是一项古老的职业,指不带辅助呼吸装备,只身潜入海底捕捞龙虾、扇贝、鮑鱼、海螺等海产品的女性。在日本,韩国等地均有这一职业。然而随着机械捕捞和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萎缩。
海女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经由年长者辅导。由于是徒手潜水,不使用氧气设备,要求海女身体条件出色,同时具有良好的游泳技能和闭气能力。
由于水下环境复杂,还有可能遭到鲨鱼等食肉鱼类的袭击,工作风险极主,所以海女通常集体下海。因此还要求冷静的判断力和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海女可采集海蜇、海带、章鱼等各种浅海动植物产品。由于工作风险极高,以贵重海产为主,如:牡蛎、海胆、龙虾等。基中有2种海产尤为重要:珍珠贝和鲍鱼。珍珠贝曾经是日本海女最重要的渔获,但是随着珍珠养殖业的发展,部分海女转入人工培育,他人则改换采集目标。鲍鱼则一直是日本和韩国看重的渔获。
早期海女裸体或身着棉布衣物,21世纪职粉捕捞的海女大多身着防水的矽胶泳衣,从事表演者有时仍会身着传统棉布服装。海女下水前还要在脸上涂抹防晒和防腐的油脂。
海女的工作时间随着所在地区有很大的分别。捕捞期不同,南部琉球海域可常年下潜。
说法之一是女人的皮下脂肪多,适合潜水,而且女人会根据自己的呼吸长短来调整潜水的时间,而男人则易在水下逞强,因此常常遭遇不测,久而久之就被取消了资格。
一船来说,海女都承担着家里的大部分开支。和一般人相比,海女们都比较长寿,期秘决就在于自小练就的结实身板和大肺活量。
她们只在距岸近的浅海中捕捞。海女们则不得不潜入深海,她们面戴潜水镜、腰系救生绳,潜入较深的海中,用特制的尖刀,撬下海底石头上的珠贝,然后带回海面。
可以肯定,女性从事徒手潜水捕捞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但是海女的起源很难考证,特别是很难确定其职业化的时间点。
章鱼、海胆、海蜇都是海女的猎物,但她们的主要目标是生长在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软体动物 ——鲍鱼。仔细看,你会发现海女手腕上都拴着一个铁铲,在海底就要靠它把礁石上的猎物撬下来。鲍鱼身体外包着很厚的石灰质贝壳,如果不小心铁铲被鲍鱼的贝壳夹住,海女的处境就非常危险,每年都有因此丧生的姐妹。
海女经常集体行动,你会看到三四个人一起翻身入水,步调一致,远看倒像是花样游泳表演,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济州岛旅游区卖的明信片上也少不了她们的身影。
韩国海女的历史比日本短。19世纪前,徒手潜水还是男人们的专职,但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重男轻女,男人做工税重,女人做工税轻。渐渐地,丈夫们开始在家煮饭看孩子,而妻子则每天外出捞海物赚钱。日久天长,潜水成了女人代代相传的本事,“海女”这个称呼应运而生。韩国的海女以济州岛最多,1950年时济州岛有3万多海女。
面对即将消失的“海女文化”,现役海女人数最多的日本三重县志摩地区展开了各种保护措施。三重县鸟羽市的“海的博物馆”馆长石原义刚一直积极推动为海女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2009年,来自日本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济州岛的海女们首次聚集在“海的博物馆”,共同商讨如何传承这一传统文化。2010年10月底,2011年海女峰会在鸟羽市相差町举行,峰会正式发布申报世界遗产的行动宣言。
“海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海女文化”有很多理由可以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例如海女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独特文化,并且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女所从事的是最环保的捕捞方式。海女潜水完全靠憋气,每次水下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两三分钟。为防止过度捕捞,海女对于下海捕捞的时期有严格的规定,下海时还会携带测量贝类大小的木尺等简易工具,坚决不捕捞那些尚未长成的海产品。这对当今社会思考可持续发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启发意义。
在志摩地区,海女正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金字招牌。御木本珍珠岛是鸟羽市的一个重要观光景点,岛上有世界上率先实现人工珍珠养殖的御木本幸吉的雕像以及介绍珍珠养殖和加工过程的博物馆。除了耀眼的珍珠之外,海女现场表演则是吸引游客的另一个亮点。游客们不用专程前往偏僻的渔村就可以近距离观看到海女们潜水捕捞海鲜的全过程。当然这些海女们并不完全正宗,她们只是在看台前为游客表演而不会真正捕捞。
如果你想观看地道原生态的海女并深入了解她们的生活和文化,那还要前往真正的渔村。岛羽市的相差町就是一个依靠海女而繁荣的渔村,这里不仅可以参观展示“海女文化”的资料馆、海女们出海前经常去祈祷的神社,还能去海女们平常工作之余歇息的“海女小屋”品尝她们刚刚捕捞上来的各种美味海鲜。
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渔村不断迎来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相差町的海女们对于那些在御木本珍珠岛进行表演的非正宗海女并无排斥态度,有些在景区扮演海女的女性年老之后就回到渔村成了真正下海捕捞的海女。
举办海女峰会、申报世界遗产,三重县所作的这一系列努力既是为了保护海女这一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振兴旅游业、发展经济。三重县和事铃木英敬说,保护好文化就可以促进旅游,而产生经济效益后又可以更好地保护文化。
韩国海女她们潜入海中时,仅需蛙镜、可承受身体重量的泳圈或浮力球、收集捕获物的网袋与采挖器具。在韩国济州岛,你经常会在海边看到她们:黝黑的皮肤,长发盘在头顶,身穿黑色的紧身潜水衣,背着色彩鲜艳的背囊,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她们就是海女,通常也是这一带村落里最富有,地位最高的女人。为保护海洋生物,韩国政府对盈利性潜水有严格的规定,海女必须徒手潜水。法定装备只有一副面镜和一身潜水衣,此外任何现代化器械均违法。21世纪之后仅有5000余人,绝大多数年龄也都超过50岁,年龄最大的91岁。为传承济州岛独特的海女渔业文化,韩国在济州海女抗日运动纪念公园内建立了海女博物馆。展出修复过的海女旧居、海女们的日常饮食与传统服装,所使用的器具,以及船舶、盐田等模型及珍贵照片等。同时展示的还有海女们参与抗日运动的历史文物。让人们了解海女的生活与工作形态,感受济州女性坚毅不屈的性格。